是在原“六德公园”的旧址上建成的。六德公园是建于清末的私家园林,后六安人汪鉴在四川府台告老还乡,在六德公园周边的沼泽地上挖低垫高筑成九墩,凹地积水成塘,并为纪念他的九房夫人遂命名为九墩塘。1934年,时任安徽省第三区督察专员兼六安县长的武庭鳞在九墩塘基础上建园,取西周大司徒教民的“知、仁、圣、义、忠、和”六条标准命园名为“六德”。清末翰林王秋士曾写楹联“六城风景,如西湖,把酒快登临,四野桑麻收眼底;两岸园林,曲通南海,凭栏增感触,万家忧乐在心头”赞六德公园美景,只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因战事频繁,管理不善而毁坏殆尽。1962年,在原六德公园旧址基础上建成皖西革命烈士陵园。陵园总面积13.7 公顷,绿化覆盖率85.5%,四面环水,通过四座景观桥连接环塘景区。经过2005年对园区全面整治,风光更加绮丽多彩,成为老城区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改造中,充分保护原有树木,挖掘红色文化底蕴,突出文化建园,规划建设了悼念广场、将军墙浮雕、刘邓挺进大别山、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纪念雕塑,点缀六安当地河石并雕刻革命伟人的名言名句,园内遍植桂花,红色文化主题鲜明。这里已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和景点。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入口拱桥横卧,古树参天,绿和水相溶,水和城相映。中间的休闲区有香樟林、杉树林,林间小路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纪念园南岸情人路柳树成荫,百花争艳,游人如织。“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每到傍晚,有情侣或相依相偎、或漫步林间,构成一幅幅生动画面。
市政府本着“以人为本,还绿于民”的宗旨,将市政府办公区整体搬迁至城市南部新区,将该处黄金地段建成市民广场,广场分为中央广场区、浅水活动区、亲水码头区三部分。并先后完成了九墩塘活水工程、水岸建设及周边环境整治等,耗资3500万元,历时近5年,于2005年10月1日全新的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竣工开放。
|